这是一篇旧文,写在年俞敏洪发表了一个“工资少一半,生命就浪费了一半”的演讲之后。
时过境迁,事过时移。我们都知道新东方和整个教培行业都经历了一番天翻地覆的变化。此时此刻,打算重发这篇旧文问问俞敏洪先生,如果再来一次演讲,你还会说“工资少一半,生命就浪费了一半”吗?
不多说,上菜:
很多人传言,每个人吃辣木籽时吃出的味道都不同:共有“苦、酸、腥、甜、涩、呕”等等味道。而其中,感觉到最纯正的甜味的人,最健康。
关于辣木籽的味道预示健康的道理,我们无从证实,但是,它却是一个绝好的比喻:酸甜苦辣的人生,恰如吃辣木籽。那么,在你的“口中”,人生的真谛是啥味道?
“看人下味”的辣木籽
而在最近,有一个人公开宣示了他口中或者心中的人生“真味”。
9月9日,新东方教育的创始人俞敏洪在中国石油大学的演讲中说:“当你毕业时,你的同学每个月拿到五千或一万块,而你只能拿到,这就表明你的生命已经浪费了一半……”
工资少一半,生命就浪费了一半。
其实我想,这种论调并非俞敏洪先生的独创。因为有些话我们早已耳熟能详:时间就是生命,时间就是金钱,浪费时间,就是浪费金钱,浪费时间,就是浪费生命。因为工资低、所以等同于浪费时间,而浪费时间就是在浪费生命。
事实上,俞敏洪先生的话有一定的道理,但也并非都有道理。
一、生命的“味谱”里,财富和金钱的味道并非是唯一或者最好。
若以前述的“浪费生命论”类推,扒拉垃圾箱捡废品的收入,很可能比环卫工的工资高,所以环卫工是在浪费生命;理发师和厨师的工资,很可能比老师高,所以老师是在浪费生命;飞行员的工资,很可能比飞机设计师的工资高,所以设计师是在浪费生命;袁隆平的收入,也肯定没有他俞敏洪的多,所以,袁隆平是在浪费生命;而俞敏洪的收入,又肯定没有李嘉诚的多,所以,他俞敏洪也是在浪费生命。
显然,俞敏洪先生吃出来的人生真味,就是金钱和财富,以至于人的生命也可以用金钱来标价。
那么,其他人呢?
看过一则故事。一个富翁在沙滩上晒太阳,同时一个渔翁在岸边钓鱼。当太阳还未落坡,渔翁就停止了钓鱼,也躺在沙滩上晒太阳。富翁说:时间还早,你为什么不钓鱼了?渔翁说:我今天钓的鱼够多了。富翁:太阳还没下山,你可以再钓呀,你可以赚更多的钱。渔翁:赚那么多钱干嘛?富翁:赚多了钱就可以像我一样悠闲地在沙滩上休息、晒太阳呀。渔翁却说:可是我已经在沙滩上悠闲地休息、晒太阳了呀。
在富翁的心里,有很多钱才可以享受生活;而在渔翁看来,钱少也同样可以享受生活。那么,有一个问题就呼之欲出:富翁和渔翁究竟谁更会享受生活、谁更快乐?这个问题不需要论证,因为我们有一个共识:钱的多少与快乐不会成正比。而且很显然,在渔翁看来,他并没有浪费他的生命。
但俞敏洪先生对此一定有不同看法。他说:“我从来不否认钱的重要性……当你看到一碗喜欢吃的兰州拉面时,都要掂量掂量口袋里的钱够不够时,我觉得这种生命是比较悲惨的。”
好吧,我也同意钱很重要,而且,连吃一碗兰州拉面的钱都没有,确实有点悲惨。但我想俞敏洪先生要说的绝对不只是一碗兰州拉面。没有钱买豪车,算不算悲惨?没有钱买LV,算不算悲惨?没有钱买别墅和游艇,又算不算悲惨?
事实上,一定有人不知道,也许某天某人真的吃不起兰州拉面,但他并没有觉得悲惨,因为他觉得吃两个用自己挣来的钱买回的馒头也倍儿香。
为啥会如此白云苍狗、判若云泥?
因为世上有很多很多的人,而且每一个人都不一样,而且这些不一样的人都有着不一样的生命,他们有着不一样的过去、现在和未来,他们对明天有着不一样的认知和期待,就如同辣木籽在每一个人的口中,都有不同的味道:在你的口中,是财富和权力的诱惑、奋斗和享乐的快感,而在别人的心中,却是诗和远方、爱和浪漫、自由和公平、抑或是轮回的过客、甚至是赎罪的旅程……所以,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只属于他自己,他自己才可以定义他的生命是什么、他自己才知道他的生命用什么来衡量。
而只有当一个人不能为自己喜欢的人和事、不能为自己认可的原则和价值奋斗时,他才会认为自己在浪费生命。上度娘随便一搜,富人自杀的比例居然高于穷人,这说明,财富并不一定都会为生命加持。很显然,那些自杀的富人,一定不是因为财富而是别的东西,让他们余下的人生成为了垃圾时间,所以才选择了自杀。
渔翁钓的也是人生
再说,如果世事都依照俞敏洪先生的论调,那么:在有人落水时,下水救人者应该先问问落水者的工资收入多少,再衡量值不值得救,毕竟下水救人也要冒着生命的危险,就算施救者有一副菩萨心肠,但如果被救者的身价比施救者的身价低太多,那么是不是施救者一旦发生意外就浪费了一条“更好的生命”、所以就不值得冒险了?
如果大家都发自内心地赞成俞敏洪先生的论调,当发生战争时,穷人们也许会自暴自弃、自怨自艾地说:我的生命一直在浪费、不值钱,不值得去捍卫,死就死吧,所以我不用上战场去御敌。富人也许会说:我给你们钱,你们替我去上战场吧!那么穷人们可能会说:如果我们替你去卖命,本着等价交换的原则,你的钱都应该给我们,因为那就是你生命的价值。这时,就有一个两难的问题:如果富人不给钱或者给的钱少,就没有穷人愿意为他去上战场;如果富人倾尽所有都给了穷人,那么他自己也立马成为了穷人,介于无从肯定现在一名不文的、曾经的富人还能不能赚到钱——那么,他的生命还值得保护和救赎吗?
当然,这是一个彻彻底底的谬论。因为世界从来没有认同用钱多钱少来衡量生命的价值。不管有钱没钱,世上有谁会把别人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重要?正常的人,不会因为自己钱少,就觉得生无可恋,因为除了鼻息里进出的铜臭,生命里还有太多值得珍惜和拥有的东西。所以,当面临死亡的危险,有钱的富人和没钱的穷人,他们各自的心里都怀着一样的对死亡的恐惧、都有着一样强烈的求生的欲望、都会竭尽一切可能的手段来自救。就算穷困潦倒、就算病魔缠身生不如死之际,也很少有人想要放弃自己的生命。
以至于有哲学家发出了一个莫名其妙的感慨:“明知终有一死”却依然想活着,使得我们的人生像一个笑话。言外之意,连他也不明白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,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肯定在某处、而且一直就在那里。
二、看待生命的视角,决定你咀嚼出什么样的味道。
其实,上述不同的看法说到底是源于视角的区别。
如果有两件物品,一件价值连城的珠宝、一件随处可见的扫帚。当那件随处可见的扫帚被毁掉时,人们的心里可能会无动于衷,而当那件价值连城的珠宝被毁掉时,人们可能会痛不欲生。但显而易见,这都是从旁人的角度、而不是从那两样东西自己的角度出发的观点。如果那件珠宝和那把扫帚都有自我的意识,他们会觉得自己一样的尊贵,都不愿意被毁掉。
而俞敏洪先生的“浪费生命论”,显然是从他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别人的生命和价值。
如果一个人正在不遗余力地做着他认为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情,就算收入和工资微薄,你怎能说他是在浪费生命?
中国的孔子一生劳碌奔破,他的收入不及士大夫的九牛一毛,但谁敢说孔子是在浪费生命?科学家哥白尼因为反对地心说,被教会烧死;大名鼎鼎的伽利略也因为自己研究的学说被终生监禁、导致双目失明、冤死狱中……他们不仅没有得到报酬、最后连生命都丢掉了。然而,有谁说过他们是在浪费生命?我们耳闻目睹的,都是对他们无上的崇敬和膜拜,因为孔子用自己一生的时间影响了中国,哥白尼和伽利略用自己的生命照亮了世界的科学历史和人文历史。
三、生命里的“狼群”和“鹿群”是一个脆弱的平衡。
当然,俞敏洪先生一定是出于一番好意:一种非常现实的励志,一种对年轻的大学生的鼓励和鞭策。只是,他这次不应该拿生命来做“引子”。生命的话题太宏大、太深邃,而我们还太渺小。在生命的面前,我们至今都犹如管中窥豹,只知其一、而不知其二。所以,不要轻易给生命下定义,也不要轻易评判别人的人生和别人的生命。在那深邃而浩大的宇宙中,生命的密码,仍然有待更深刻的破解。
我们也肯定俞敏洪先生是处于一种完完全全的善意:一种劝人上进的善意。只是,有善意不一定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做法。
金钱和灵魂
当然,话说回来,金钱和物欲,也并非洪水猛兽,它也并不会“吞掉”你的生命和价值。我也愿意赚更多的钱。因为通常说来,如果只有“诗和远方”而没有钱,确实不是一件体面的事,恐怕没有人会赞成“越穷越光荣”的说法,只有诗和远方的精神营养而没有面包,不仅不会有尊严、而且终究会饿死。只是在生命中,物欲和精神的面包,谁都不可或缺、谁都不是唯一,那是一种微妙的、脆弱的平衡,就像一架灵敏的天平,我们不能在任何一边施压。否则,纵然天大的善意,也会好心办坏事。
一说到好心办坏事,就想起一个经典的例子,而且,它也跟“平衡”有莫大的关系。
美国阿拉斯加有一个自然保护区,人们为了保护鹿就把狼群给消灭了。没有了天敌之后,鹿群在十几年后由原来的几千只迅速繁衍到几万只,但没有危险的日子让它们变得无比的笨戳和慵懒,同时因为鹿群庞大,植物草被消耗殆尽,然后,鹿群因为缺乏充足的食物而开始大批量死亡。最后,人们不得不重新引进狼群以维护生态平衡。
那么,对于有思想与自我意识的人类来说,金钱物欲和精神思想,哪个是凶狠的狼群、哪个又是受伤的鹿群?恐怕,看似利欲熏心、魔力十足的金钱不一定总是凶狠的“狼群”,而看似温文尔雅、高深莫测的“思想”,却也不一定总是受伤的“鹿群”。
好吧,写完了。然后我再去嚼一颗辣木籽。